新疆“00后”姑娘:“非遗+文创”让传统文化“潮”起来

  中新网乌鲁木齐8月6日电 (陶拴科)“大家平时用桑皮纸多是画画、写书法,我觉得桑皮纸还能做更多有趣的东西。它防虫防蛀、结实耐用、天然环保,有很多优点,也有独特价值,做一些文创产品很合适。”近日受访时,23岁的新疆墨玉县姑娘穆耶赛尔·艾合买提托合提说。

  穆耶赛尔用桑皮纸制作文创产品,设计并手工制作了小夜灯、钥匙扣、香包、书签、花帽灯等,产品新颖别致,还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,既体现独特创意理念,又兼具实用性和艺术价值,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好评。

穆耶赛尔在桑皮纸上绘图。陶拴科 摄

  回乡传承让桑皮纸焕发新活力

  今年大学毕业的穆耶赛尔主修设计,四年里不仅学到了现代设计理论,还练就了手绘和材料运用的本领。毕业后,父母希望她能回到家乡工作。

  “当时身边同学建议我在乌鲁木齐工作,但爸妈上了年纪,我觉得还是回乡发展比较好。”她说,“我家就在墨玉县,这里是桑皮纸的‘老家’。小时候,村里有很多小作坊在做桑皮纸,我特别喜欢那种氛围。现在能把学到的东西和家乡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,觉得特别有意义。”

  2008年,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其以桑树皮为原料,经过多道传统工序手工制作,质地独特,韧性强,既是书写绘画的好载体,也是制作工艺品的绝佳材料。

  “这几年桑皮纸越来越受欢迎,我觉得做一些文创产品会更好,也更有市场。”穆耶赛尔说。

  设计融入现代审美

  在产品设计方面,穆耶赛尔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,比如巴旦木花和石榴花,结合几何图案和传统花纹,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让桑皮纸做出的文创产品看起来特别有特色和吸引力。

  “这款台灯灯罩上的图案细致,是用桑皮纸手工制作的传统纹样,既有文化底蕴,又充满现代设计感。放在家里,不仅实用,还能当作一件艺术品,让整个空间都显得温馨又有格调。”穆耶赛尔说。

  在她的工作室里,小夜灯散发出温暖的光芒,搭配桑皮纸独特的纹理,带给人舒适的视觉体验;钥匙扣和香包则将传统图案化作生活小物件,实用又美观;书签和花帽灯实用性强,相对较低的价格也更吸引游客购买。

  “每一件东西,都是自己先想好样子,再画图设计,最后用手工一点一点做出来。”她说。

  手工制作中的耐心与热爱

  谈起灵感来源,穆耶赛尔说,她常常从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意。比如,龟兹壁画中的元素和本地植物的图案,都能简洁地表现于桑皮纸上,既保留了传统韵味,又符合现代审美。

  基于此,她尝试将龟兹壁画的经典图案融入作品,通过手工刻画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,同时增强文化自信。“希望通过我的作品,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新疆,同时吸引更多消费者。”

  除了传统图案,穆耶赛尔也勇于加入现代设计元素。她设计了带有简约线条的书签,兼具实用与艺术感;还有一些产品配以小巧灯光,让桑皮纸的纹理在光影中更显生动。

  在制作过程中,穆耶赛尔会先绘制设计草图,再选用桑皮纸手工裁剪、拼接,最后用天然染料上色。整个流程细致入微,稍有不慎便会出错,因此非常考验耐心和手工技巧。

穆耶赛尔展示自己的文创产品。陶拴科 摄

  她说:“虽然步骤多,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。看着一张普通的桑皮纸渐渐变成漂亮精致的文创产品,内心很满足。”

  对于如何传承这项非遗技艺,穆耶赛尔有自己的理解。“我认为桑皮纸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和保存,更需要与时俱进。如果仅仅停留在传统形式上,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。只有通过创新设计,让桑皮纸工艺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的面貌,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。”

  在实际创作中,穆耶赛尔将传统桑皮纸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,既保留文化元素,又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,并通过直播等方式分享制作过程和成品,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和游客的关注。

  “看到大家喜欢我的作品,所有付出都值得,这也激励我不断创新和提升。”她说。(完)

【编辑:陈海峰】
直接打开
<kbd date-time="gMYxgo"></kbd><del id="mnFp2r"></del>
分享成功
热门导读
<b lang="4U6e6M"></b>
  • 他的吻约会未删减
  • 那一夜的欢欲影像高清未删减
  • 那一夜的肌诱惑无码版
查看更多

《一次偷欢回忆高清未删减》

发布时间:2025-08-06 18:28:25 他的粉色经历无修版 来自湖南

今夜的女体冲动原画质  今年以来,“中华文明探源”的话题愈发被人关注,用考古学证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被公众所知。而考古学者早已将文明起源的探寻上溯至八千年前。透过贾湖,我们可以看到八千年前最领先的族群如何生活。  贾湖原本是以采集渔猎为生的社会,之所以开始栽培农作物、扩大食物来源,必然是发生了剧烈的环境变化。根据环境考古结果,距今8900年至8700年发生了强低温事件,生活在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带的贾湖先民,在冬春季获取食物想必变得困难。紧接着,距今8700年至8500年的急剧持续升温,又为稻作农业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,成为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良机。   1983年,贾湖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。从1983年到1987年,贾湖连续进行了六次发掘,最重要的文物都在这段时间被发现。21世纪以来,为了配合考古系学生实习和遗址公园建设,贾湖遗址又于2001年和2013年开展了迄今最后两次发掘。
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
展开
打开APP,阅读全文
支持楼主

95人支持

阅读原文 阅读 2102914
举报
热点推荐
  • 一次女体故事完整版资源

    2025-08-06 18:28:25

  • 我们红唇日记原始资源

    2025-08-06 18:28:25

  • LustinLustoftheBody高清未删减

    2025-08-06 18:28:25

  • 我的缠绵故事高清未删减

    2025-08-06 18:28:25

  • 最后的午后故事无码

    2025-08-06 18:28:25

  • DreamsofDesireoftheBody无码

    2025-08-06 18:28:25

安装应用

年轻、好看、聪明的人都在这里